发布时间:2021-07-12浏览量:953
古语有云:“人生有欲,欲而不止则争,争则乱。”
人活一世,很多时候就想争个高低上下、成败得失。到头来,终是镜中花水中月,恍如梦一场。天下之道,不争而善胜。
不争锋芒,避灾祸
苏东坡在《留侯论》中有这样一段话:“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,必有过人之节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,匹夫见辱,拔剑而起,挺身而斗,此不足为勇也。天下有大勇者,卒然临之而不惊,无故加之而不怒。此其所挟持者甚大,而其志甚远也。”成大事者,不争锋芒,克制隐忍,是为君子之勇。
历史上的韩信,着实是个能人,他参与的战争基本是百战百胜,其用兵如神的军事能力至今无人能超越。在楚汉争霸中,刘邦成为最大的赢家,韩信功不可没。但所谓功高盖主,韩信锋芒毕露,致使让刘邦忌惮,二人隔阂越来越深。最终,这个为大汉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代名将,一生战功赫赫,却落得凄惨下场,以谋反之名被刺死在长乐宫中。
一个人越有能力,越不能去彰显。越懂得平和待人,低调处事的人,不仅能躲过明枪暗箭,也会让自己远离纷争祸害。
不争功名,自从容
生活许多纷扰,都源于一个“争”字,为了渴求的名与利,争得面红耳赤,争得遍体鳞伤。争到最后,原本阔大渺远的世界,只剩下一颗自私狭隘的心。红尘诸事,离不开名利二字,唯有不争,便能自在从容。
汉王朝建立,刘邦论功行赏,将领们日夜不休,争论功劳大小,唯张良坐一旁微笑不语。刘邦问他:“你功为百官之首,我封你三万户之地,你可愿意?”张良站起一揖到底:“大汉得之天下,皆因民心所向,我没有半点功劳,今只有一愿,欲舍弃尘世去仙游。”
高祖六年,韩信因谋反罪名,被夷三族;大汉的开国丞相萧何,因违逆之罪,被关进了监狱。只有张良,解甲归田,逍遥自在,活成了自己想要的一饭一蔬烟火生活。
不争得失,谋大略
“君子所取者远,则必有所待,所就者大,则必有所忍。”一个人想要成大事,就不能冲动,更不能意气用事,有时你去争了眼前的对错,反而会耽误远大的志向。
曾国藩20岁左右求学衡阳时,同舍里有一个叫杨甫瑞的同窗,依仗家里的权势,平时十分骄横。 有一次,曾国藩坐在窗前,就着窗外的光线大声朗读《左传》,读得正专心,突然听到有人大声吼道:“曾国藩,你把窗户的光都挡住了,我怎么看书呀,还不赶紧挪开!”
其实杨甫瑞并未读书,而且他的床靠着窗户的另一侧,但曾国藩没有理论,把凳子移到自己的床前,重新读起来。到了晚上,曾国藩继续在灯下读书,杨甫瑞又冲他喊叫:“你现在还要读书,让我们怎么睡觉?”曾国藩听了,抬头朝他笑了笑,立马默读起来。
与其争论不休,不如沉默自得。正是凭借这份难得的隐忍,曾国藩才能学有所成,最终走上仕途之路,成为晚清将帅之才。
唯有不争,才是人生最大的格局
古今往来,争名夺利,是人世的常态,也是焦虑的根源。在当下这物欲横流的时代里,人们无不以求财为贵,以求名与利为宗旨,长久以此,人生之自由何在?内心之安宁何在?
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中说过:“争是不争,不争是争,夫唯不争,天下莫能与之争。”不争,不是不思进取,而是明白内心真正所求,回归自我,不被虚名浮华所裹挟,不被名声利欲所熏心,专注于过好自己的一生,那便能达到“天下莫能与之争”的人生至境。
水不争,自由自在;天不争,百鸟尽归;人不争,得一片清净天地,自在人间。愿你在【璞睿生活艺术馆】中修得一颗淡然心,静享浮世清欢,细品那揉碎在琐细生活里的东方韵味。